
作文我眼中的唐诗宋词
我眼中的唐诗宋词诗词像落叶一样走进我的生活;诗词像太阳一样滋润我的心灵;诗词像彩虹一样渲染我的青春......在唐诗宋词中,我仿佛是穿梭时空,倾听古人的心声。
一场秋雨,一场梦。梦中,有人轻吟“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有人浅唱“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有人描绘“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是啊,从唐诗宋词中我读懂了刘禹锡的豁达胸怀;读懂了张继的姑苏情绪;读出了秋天的美丽,在唐诗宋词中,我品味了秋天的美丽。
月,自古以来,寄托着人们的思念,祝福和悲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我领悟了苏轼的无奈。“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看到了李白的孤寂。倾听苏轼李白的心声,我感受了那遭贬谪后的悲凉,但仍积极乐观的面对挫折的精神。在唐诗宋词中,我学会了冷静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困境。
我心中的唐诗宋词啊,你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你承载着炎黄子孙的情绪!我心中的唐诗宋词,你走进我的生活,让我在你的滋润下成长。
诗人们的豁达胸怀,他们的悲凉孤寂,他们的积极乐观,他们眺望美景时发出的感慨呀,震撼着我的心灵。唐诗宋词,是诗人们只会的结晶!寄托着古仁人千变万化的情感。
唐诗宋词,虽然是中华文化中的一部分的体现。但在我心中却占据着主要位置,“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唐诗宋词,是我心中不灭的光!我心中的唐诗宋词,永远存在着的美!倾听诗人的心声,寻找诗人的情绪,品味诗词的魅力,感受诗词的韵味,沉浸在诗词的怀抱,让诗词奏响人生的欢歌。
作文《我读唐诗宋词——李清照》
《我读唐诗宋词一一李清照》李清照爱好文艺,从小就有好胜心,为了显示,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才能,她作诗喜押“险韵”,艺术上是最忌平庸。李清照幼年所下的这番功夫,为她在诗词创作上取得杰出成就打下坚实基础。
年轻时的李清照,性格活泼、开朗,喜好户外活动,有时在花园荡秋千,有时又和姐弟们到郊外赏景。她喜好自然,也写摹自然。如《怨王孙》,此词作者以亲切清新的笔触,写出暮秋湖上水光山色的优美迷人,表现了她对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从情致上可以看出,她此时的生活是安静、平和、闲适、欢快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常常是萧瑟冷落的感觉,自宋玉“悲秋”以来,文人笔下的秋景,总呈现出一种悲凉萧瑟之色。然而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展现的是一幅清新广阔的画图,词人不仅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更赋予生命和感情,由此见出词人不同凡俗的情趣与襟怀。这首词把她热爱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硬说成是水光山色要与人亲近,却偏说沙鸥白鹭舍不得人离去。词中虽写“红稀香少”,但毫无习见的悲秋迟暮之感。整个艺术境界充满了热情豪爽的朝气,跃动着青春的活力。
随着年龄增长,李清照从天真的少女逐渐变成大家闺秀,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她的心头。在有些词作中,她也体现了这样的感情,朦胧而羞怯,如《浣溪沙》、《点绛唇》。一个“湿”字,人的心情如天气由情转阴一样转而凄清,仅着一字,一个少女的伤春情怀便神情毕现。后一首中的嗅青梅,更是以动作写心理,把她的爱慕与害羞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读唐诗宋词”的作文
今晚无事,随便拿了一本书细加观看,可曾想拿的是一本《唐诗三百首》。我顿时心里又惊又喜,喜的是我平生酷爱读唐诗,今随手一拿便是它,故心里愈喜。惊的是我竟与唐诗宋词如此有缘,像这样“随手”的事已是第三次了。第一次是周岁抓阄抓着一本唐诗宋词书,由此晓得一个混沌未开的小孩子在那么多的玩具中单选一本唐诗宋词书是多么可贵,多么难得呀!当我渐渐长大,大约三岁略省人事时便对唐诗宋词有了极高的兴趣,常常对“词家三李”的人物传奇赞不绝口。直到今天我依然记得我在繁华闹市中吟咏着“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尤唱《后庭花》”我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总是用“东风不与周郎便,梧桐深闺锁二乔”来安慰自己。我在佛庙中还写了一句“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面对着残花败景我总是低吟着“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俩不知”。看到小孩子打鸟我也会劝他们“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记得我从固阳来到包头的第一个晚上才真正领略到了“梦里不知身事客”的离愁,但后来这种滋味完全泯灭了,取而代之的是“反认它乡做故乡”。
因为是对古诗词的特殊爱好吧,我对别的文体便不屑一顾,即使是最上品的文章在我眼里不及下品的古诗词的一半。久而久之,我对古诗词的爱好越陷越深,竟无法自拔。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我对古诗词有了自己独特的一套见解,只是唯有一点想不通的是作曲家们给古诗词配上了曲子,这不是多此一举吗?古诗词原是有曲调的,只是大家没发现它的曲调是何样的吧,方闹出如此荒唐的笑话吧!
我即与古诗词如此有缘,这定是皇天赐予我的恩德吧。我一定不会辜负上苍对我的厚爱,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要将我国特有的古诗词文化传播海外,名扬万里!
“我读唐诗宋词”的作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首诗让我读到了苏东坡的粗犷豪迈;“多情自古伤别离,更哪堪,冷落清秋节!”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柳永的多情怅惘;“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首诗让我读到了李易安的慵惓情思;“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这首诗又让我读到了杜牧兴趣盎然、优雅恬淡的心境。古人有道:“腹有诗书气自华。”在怎样的环境里,造就的是怎样的一个人。对于诗词歌赋,从儿时起就觉得这里面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每读完然后自我评析,便因氤氲其中而感到由衷的陶醉,似乎是神魂颠倒,伴随着“为伊消得人憔悴”,觉得“衣带渐宽终不悔”。
然而,读诗,读词,不仅是享受灵魂的洗礼,更是对人格的历炼。
在诗词中,我读到了易安的黄花。
易安的黄花,是外美如花,内秀如竹。生得聪颖,灵逸却因生不逢时而收敛了光芒。易安自小聪明绝顶,虽然年龄小,但胆识丝毫不逊色于其他人。只可惜命运是残酷的,易安虽找了一位志同道合的伴侣,然而没有白头携老,丈夫不幸中年病故。独守空房的易安,发出了怎样的唏嘘!然而,在第二位丈夫道貌岸然的行为下,易安再一次陷入不幸。面对丈夫贪婪、懦弱,虚伪而又毫无风骨,她又发出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痛斥!但是,一把黄花撒在瘦骨嶙峋的庭院,“应是绿肥红瘦”。
在诗词中,我读到了太白的花间。
怎样的壮志凌云?怎样的才华横溢?怎样的灵思?只是面对无能的君主,他没有办法将自己的抱负兑为现实。于是“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代替了豪气,“直挂云帆济沧海”直抒了胸臆。做个随心所欲的侠士不好吗?“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啊,这又是怎样的洒脱!
在读诗中寻觅,在赏词中畅游。如果梦想可以成真,我愿在诗词的指引下幻化顾蝶,不惜一切代价。如蝶般,飘然莅临于吾心,翩翩却不失秀姿;如诗般,生逸灵动却唯美绝妙。
我读诗读词,更爱读诗人如竹的风格!